迁移monorepo保留原仓库提交记录

将代码仓库转移到monorepo如果直接将代码复制到大仓中就会丢失原本的代码提交记录。而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希望保留提交记录以方便后期问题定位等情况。

  • 在原仓库中进行以下操作,这里注意文件移动需要时间,确保全部文件移动完成后再进行下一步提交操作
# 移动文件
git mv -k * projects/{你的项目名}
git mv -k .* projects/{你的项目名} 

# 提交仓库
git commit && git push
  • 在迁移目标仓库中进行以下操作
git remote add -f my-app {原仓库git地址}

git merge my-app/{分支名} --allow-unrelated-histories

git remote remove my-app
git push

parseInt

parseInt永远将输入解析为字符串

parseInt({toString: () => 2, valueOf: () => 1}); // -> 2
Number({toString: () => 2, valueOf: () => 1}); // -> 1

一个常见的栗子

parseInt("apple"); // -> NaN
parseInt("apple", 16); // -> 10

上面这个例子是因为parseInt会一个个解析字符直到解析不了,所以解析十六进制中的a为10作为结果返回。

parseInt Infinity

parseInt("Infinity", 10); // -> NaN
// ...
parseInt("Infinity", 18); // -> NaN...
parseInt("Infinity", 19); // -> 18
// ...
parseInt("Infinity", 23); // -> 18...
parseInt("Infinity", 24); // -> 151176378
// ...
parseInt("Infinity", 29); // -> 385849803
parseInt("Infinity", 30); // -> 13693557269
// ...
parseInt("Infinity", 34); // -> 28872273981
parseInt("Infinity", 35); // -> 1201203301724
parseInt("Infinity", 36); // -> 1461559270678...
parseInt("Infinity", 37); // -> NaN

parseInt null

parseInt(null, 24); // -> 23

上面的结果都是一样的解析过程,按字母表排序,每个字符对应数字是固定的。比如,I对应18,在18进制中只能解析0-17,所以parseInt("Infinity", 18); // -> NaN,在19进制中就能解析出结果:parseInt("Infinity", 19); // -> 18

n对应23,在23进制中解析不了,只返回18,在24进制中就是18 * (24 ^ 5) + 23 * (24 ^ 4)+ 15 * (24 ^ 3)+ 18 * (24 ^ 2) + 23 * 24 + 18 = 151176378,其他依此类推。

八进制

parseInt("08"); // -> 8, 支持ES5
parseInt("08"); // -> 0, 不支持ES5

以0开头的数字可以被解析为10进制或8进制,ECMAScript 5规定为10进制,但不是所有浏览器都支持它。所以使用parseInt时指定进制是好习惯,有时可以避免不必要的bug。

浮点数

parseInt(0.000001); // -> 0
parseInt(0.0000001); // -> 1
parseInt(1/1999999); // -> 5

parseInt 接受一个字符串参数并返回一个指定基数的整数。 parseInt 还会去除字符串参数中第一个非数字之后的任何内容。0.000001转换为字符串后是"0.000001",0.0000001转换后是"1e-7",所以返回1,1/1999999转换后是5.00000250000125e-7,返回结果是5。

本地开发debug npm包

使用pnpm包管理

1. 在本地npm包目录下执行

pnpm link --global

2. 如果是cli,可直接在其他项目目录下调用

3. 如果需要在其他项目中引入npm包,在其他项目目录下执行

pnpm link --global npm-package-name

使用npm包管理

1. 在npm包目录下执行

npm link

2. 在其他目录使用

npm link 本地npm包绝对路径

官方文档:https://docs.npmjs.com/cli/v9/commands/npm-link

async/await class constructor

背景:期望在新建类时调后台接口对类进行配置,配置成功后才可以执行其他操作。

尝试封装类的构造函数为async/await,报错

Class constructor may not be an async method

原因:async函数返回值为promise,而构造函数返回值为object,同一个函数不可能返回值同时为promiseobject

解决:参考 jQuery's ready()方法

1. 类实现

    class myClass {
        constructor () {

        }

        async ready (callback) {
            await yourHttpRequest();
            // 回调函数绑定作用域
            callback.bind(this)();
        }
    }

2. 调用

    const myObj = new myClass();
    myObj.ready(function() {
        // 保证配置完才能执行其他操作
    });

参考:https://stackoverflow.com/questions/43431550/async-await-class-constructor

创建 Docker Buildx 多架构构建节点

前置条件

1 台 linux/amd64 的机器 A,1 台 linux/arm64 的机器 B。A 可以通过密钥对直接 SSH 连接 B。

实施

在 A 执行命令以创建名为 multiarch 的构建实例,并将本机加入该实例:

docker buildx create --name multiarch --driver docker-container --config /etc/buildkitd.toml --node amd64 --platform=linux/amd64

在 A 执行命令以将 B 加入该构建实例:

docker buildx create --append --name multiarch --driver docker-container --config /etc/buildkitd.toml --node aarch64 --platform=linux/arm64 ssh://<user>@<ip>:<port>

启动该构建实例:

docker buildx inspect --bootstrap --builder multiarch

上述命令会在两个机器上都启动一个容器,并且输出构建节点的信息。

可以随时通过下面的命令来查看本机上的构建实例:

docker buildx ls

如果上面创建的 multiarch 构建实例不是默认被使用的,可以通过该命令进行修改:

docker buildx use --default --builder multiarch

buildkitd 配置文件

上述命令中提及的 /etc/buildkitd.toml 可用于指定 Registry Mirrors,例如:

debug = true
[registry."docker.io"]
  mirrors = ["mirror.gcr.io"]

其它具体配置项请参阅官方文档,见引用。

测试

可以任意编写一个 Dockerfile,然后执行命令进行构建测试:

docker buildx build -t <image-tag> --platform=linux/arm64 --load .

引用

How to Rapidly Build Multi-Architecture Images with Buildx | Docker

Configure BuildKit

docker buildx

使用代理工具 Burp Suite 或 whistle 移除 HSTS 响应头

在某些时候,例如出于某些环境调试目的,可能需要阻止服务端响应 HSTS 头(Strict-Transport-Security),此时可以使用代理工具将该响应头移除。请注意,不正确的配置可能会影响正常访问网站的安全性,请务必在必要时启用如下功能或特性,或使用独立的开发者版本浏览器。

如果使用 Burp Suite,则可以直接使用内置规则:

如果使用 whistle,则可以增加一条规则,这里以要匹配的站点为 xie.sh.cn 进行举例:

xie.sh.cn delete://res.headers.strict-transport-security

移除已经被浏览器记住的安全策略

如果浏览器已经记住了服务端下发的 HSTS 响应头,则需要先将其删除。以 Chrome 浏览器为例,可以访问 chrome://net-internals/#hsts,然后进行查询或删除。部分 HSTS 响应头会使用 includeSubDomains 来包含子域,删除无效时可以留意一下。

如果浏览器试图升级 HTTPS 连接

某些情况下,即使后端没有发送 HSTS 响应头,浏览器也可能试图同时发送 HTTP 和 HTTPS 请求来升级连接,此时可以考虑访问 chrome://flags/#https-upgrades,然后将其禁用。

引用

delete · GitBook (wproxy.org)

Vue 3 TypeScript项目报错类型{}不存在属性

搜了一下tsconfig.json文件需要配置"jsx": "preserve",但我的config文件原先就有这个配置。因为项目一开始是可以正常报错的,迁移到大仓后就有问题了。中间也考虑了是否是配置文件位置的问题,调整了位置也没有解决问题。

最后看到tsconfig.json文件另一个报错“找不到node的类型定义文件”

原因是我没有安装@types/node,装上后重新打开IDE”类型{}不存在属性“和“找不到node的类型定义文件”报错都没有了。

// npm
npm i @types/node --save-dev

// pnpm
pnpm add @types/node

【Rust】Hello World

创建main.rs文件来编写一个将文本打印到屏幕上的小程序Hello, world!

fn main() {
    println!("Hello, world!");
}

Rust 文件总是以 .rs 扩展名结尾。如果在文件名中使用多个单词,惯例是使用下划线将它们分开。例如,使用hello_world.rs而不是helloworld.rs。

编译和运行

Linux或macOS

rustc main.rs
./main
编译
编译成功后,Rust 输出二进制可执行文件
运行

Windows

rustc main.rs

.\main.exe

编译后,使用 Windows 上的 PowerShell执行 ls 或者 使用 CMD 时执行

 dir /B %= the /B option says to only show the file names =%

都可以看到三个文件:

main.exe
main.pdb
main.rs

扩展名为.rs的源代码文件、可执行文件(在 Windows 上为main.exe,但在所有其他平台上为main),以及使用 Windows 时包含调试信息且扩展名为.pdb的文件。

程序剖析

函数main始终是每个可执行 Rust 程序中运行的第一段代码。

  1. 函数体包裹在{}。Rust 要求所有函数体都用大括号括起来。
  2. Rust 风格是用四个空格缩进,而不是制表符。
  3. 使用 a!意味着您正在调用宏而不是普通函数,并且宏并不总是遵循与函数相同的规则。上面代码中println!调用 Rust 宏,如果它调用了一个函数,输入为println(不带!)
  4. 分号结束一行,表示表达式已结束

编译和运行是分开的步骤

Rust 是一种提前编译语言,这意味着可以编译一个程序并将可执行文件提供给其他人,他们可以在没有安装 Rust 的情况下运行它。

如果给别人一个.rb.py.js文件,他们需要安装 Ruby、Python 或 JavaScript 实现(分别)。但是在这些语言中,只需要一个命令来编译和运行程序。一切都是语言设计的权衡。

OPPO K9 智能电视开启 HDMI 增强模式以使用 4K@60Hz

问题描述

最近把电脑接到电视(OPPO K9 55寸)上使用,发现设置 4K 分辨率会有显著卡顿。在 Windows 显示设置中发现,只有 1920*1080@60Hz、3840*2160@30Hz、4096*2160@24Hz 可选,显卡是 RTX3060,按理说不该有问题。OPPO官网也写了该电视支持 4K@60Hz。尝试更换 HDMI 线缆后问题依旧没有解决。

解决方案

看起来可能是协商成 HDMI 1.4 了,所以无法设置高分辨率和高刷新率。一番尝试后,在电视设置中找到了相关选项:在 HDMI 信号源显示的时候,按下遥控器菜单键,将信号格式变更为“增强”即可解决问题。修改后,就能使用 3840*2160@60Hz 了。如下图所示。

信号格式选择“标准”,此时最高仅能选择 3840*2160@30Hz
信号格式选择“增强”,此时最高可以选择 3840*2160@60Hz

信号格式默认是“自动”,但我这里不清楚为什么自动模式却不能自动使用 4K@60Hz,需要手动设置为“增强”才可以正常使用。

附:上面的截图通过 OPPO 电视助手 App 连接电视后截取。

最后的碎碎念

其实我本来都不想水这篇文章的,主要还是到处都搜不到详细的用户手册,官网只有制作精良的产品详情彩页和不那么详细的技术参数。客服这个点也下班了,只有机器人在那里回复:“亲,支持4K,支持60Hz的”。自己折腾半天发现那个“自动”并没有那么智能,实在是非常恼火。

我还发现了什么

NGA 上面也有一样遭遇的网友,可以自行移步观看。https://ngabbs.com/read.php?tid=33153215